小货郎 第145节

更新时间:2025-07-12 06:09 作者:Q弹蘑菇汤 阅读量:6
    南军国不知道会降低到什么价格,反正会比四千文少许多就对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别说了,坐等降价好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看看詹明,显然从对方眼神中看出其中的意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酒席散了,第二天中午,詹明果然再次登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次要聊的事,两人心里都有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种棉热潮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汴京种棉花都种疯了,咱们不搞一下吗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道:“那个从边域去鲁地试着种棉花的农户,家里约莫有十几口人,被汴京抢去了十个,剩下的则被其他人家请走,皆是请他家的人教导如何种植棉花。还有一个被人花重金请到宿勤郡,若是我们能请他抽空来春安城看看,说不定也能学个一两手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开门见山,把现在的情况直接说明白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家姓焦的边域人也惨,本来研究出技术,在内陆也种出棉花,高价卖上几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反正大家也不会发现,毕竟棉花产量那样少,能买到的人家必然是顶级豪门,不会跟他们计较,甚至会帮着隐瞒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谁知道赶上边域的棉花大丰收,他们这些棉花虽然稀罕,那样也没那么稀罕,这下产地被曝出,有些没品的人家就盯上他们的技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以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棉花的好处,就不会想要什么种田的技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如今都知道了,这东西突然变得炙手可热起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跟有一件宝贝,没人知道它是宝贝的时候,那还算安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等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宝贝,那危险可就大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好在焦家的家主当机立断,说自己家的人都可以教贵人们家的庄户们怎么种棉花,钱给够就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不给钱的,那就往后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管内里有多少脏乱,那些门户的面子还是要做足的,不就是给钱吗?他们最不缺的就是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焦家人口众多,知道技术的能有十五六个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赚这笔钱,勉强也算可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汴京那些门户请走了十个,剩下的三个请到了江浙,还有一个到了蜀地,一个到了闽,最后一个才道宿勤郡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他们宿勤郡偏远,是那家人花了重金请过来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也觉得能赶一赶种棉热潮,所以想找纪彬商议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自己有人脉,纪彬有田,他们凑一凑钱给那个请人过来的门户,说不定能借用一下会种棉花的焦家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然要准备的银子应该会不少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是想想棉花的价格,想想以后每年都能种棉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可是长久买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相信纪彬一定懂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当然懂,但是他听到詹明说他有田地的时候,忍不住道道:“詹兄,我那块地,只怕种不了棉花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惊讶看他,纪彬又道:“咱们宿勤郡有许多地方都不适宜种棉花,这棉花怕旱怕涝,喜阳,怕阴,而且对土层深度,对土地肥沃,都有要求。种这个东西,可不是简单的活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棉花这样的好东西,纪彬当然略知一二,他之前那个时空里,他们国家的棉花那可是最好的。如果能用一千两来换他们那的棉花,纪彬现在立刻换好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谁知道纪彬说完这些,詹明直接一拍桌子:“你都这样说了,这生意,我们还不做吗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纪彬都这样了解,还这样谨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果纪彬一拍脑袋就瞎跟风,自己还不敢跟他合作好吗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也笑:“好吧,我确实想做这生意,只是要再买块田地。不过买田是小事,请来焦家人才是真的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想想都明白,现在的焦家人有多抢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到哪肯定都是被追捧的,毕竟他们手握技术啊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技术这东西,不管在哪都是最值钱最有用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且花重金请来焦家人过来的门户,有那么容易松口让焦家人来帮他们吗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算松口过来帮忙,那他们又要出多少银子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都是问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想想自家的九千两银子,不会要赔进去大半吧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这是棉花啊,这是种棉花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要是能花九千两,让他家种上不少棉花,似乎又是值得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果能重来,他一定会把棉花的种植技术背上一百篇再穿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道:“那家人是肯的,毕竟他花的钱太多,也想收回来一些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詹明仔细讲了,在宿勤郡那家人姓周,家里良田千亩,算是耕读世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去请焦家人的时候,花了近万两,才把人请过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这钱实在太多,于是周家人跟焦农人商议,但凡宿勤郡的人来学技术,请焦农人,都是可以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要付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艹,这简直是众筹买技术好吗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周家负担不起请人的钱,就放消息出来,让想种棉花的人过去学习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立刻缓解他们花了近万两的压力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这个做法,不仅能让周家人回回血,还能收揽一波好名声,又收下不少人情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到底什么样的鬼才想到这种方法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过从近万两的请人费用来看,看来汴京的种棉热潮,比想象中还要狂热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近万两请一个人啊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果然有技术才是最厉害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跟詹明定下这件事后,纪彬心里也就有数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且不打算回纪滦村,直接写信让引娘寄来五千两银票,后日跟詹明一起去宿勤郡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事情都定下来,肯定说做就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做生意这事,那可是等不了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若是晚一点,说不定就会错过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钱的事更是好办,直接通过官府的驿站寄过来就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虽然要用的费用不少,可安全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又在春安城待了四五天,收到引娘寄过来的五千两银票,再加上自己身上的五百两,显然是足够了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跟詹明出发去宿勤郡的事,众人都知道,如意楼的柳掌柜甚至给了自家东家的地址,还说有什么事就去宿勤郡的如意楼,提纪彬自己的名字,那边肯定有求必应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纪彬虽然没去过宿勤郡,那宿勤郡如意楼的掌柜,可是知道纪彬名字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其实这次也是投石问路,看看情况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不知道焦农家的态度跟技术如何,能不能合作,还是见面再谈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纪彬深知棉花的重要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以后棉这个东西,会走进千家万户,这比酒还要重要,是每家必不可缺的东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作为一个合格的小货郎,他肯定会注意这个生意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算这次不成,也要找机会试着种一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詹明说得对,他可是有土地的人,就算现在的土地不合适,那他还可以再买其他的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记错的话,他家酿酒坊往西那条山泉水流,再往西一点,那边土地质量不错,也是没人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把那块买下来耕种应该还不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纪彬习惯性把事情想得周全,他写信让引娘寄钱的时候,同样吩咐了这件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把山泉水北边的地买下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算棉花的事谈不下去,他也可以种其他的东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再说了,棉花这事,他想挣的不是快钱,是长久的生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一定是个正统的华夏人,看着土地空着不种东西不建东西,就浑身不对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把买田地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引娘,他也是不慌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算没买成,又或者多花钱,再或者出了什么错,那也没什么关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等他回去再解决,也是没问题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纪彬没想到的是,买田的事,比他想的还要复杂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为去衙门说要买田的,不止引娘一个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他去宿勤郡的路上,引娘正在处理这件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邑伊县县衙的小吏也觉得稀奇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去年一整年,能买大片土地的只有纪彬一家,可今年竟然多了一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家现在都发财了吗,怎么动辄就要买几百亩田的买,而且都买上好的田地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仅如此,买几亩地,几十亩地的人也有,他们衙门终于能有点闲钱了,真不容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小吏不知道的是,这种事在兴年很常见,毕竟以前南军国连年征战,谁敢买那么多土地,稍不留神就要打仗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现在不同,国泰民安,来买土地的人就多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但是像引娘要买几百亩地的还是很少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更少见的是,还有一个人,要跟引娘买同样一块土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眼前这位引娘也认识,正是邑伊县城里唯一一家彩帛店老板娘黄夫人,同样是正儿八经管着彩帛店的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引娘看黄夫人的同时,黄夫人也在打量她。
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