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章 招贤令

更新时间:2025-03-31 09:08作者:吹九醒阅读量:4
    第二天,刘辩宣布了对袁绍的惩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左将军袁绍,殴打前将军袁术,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,去除袁绍左将军之职,任命为渤海太守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说,袁绍被一脚踢到冀州渤海郡,当一个小小的太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中重臣,没有一个人为袁绍说话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连太傅袁槐都是如此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袁槐此刻,内心是明朗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就是在明目张胆地打压汝南袁氏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否则殴打一拳,何至于革除左将军职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没有办法对袁家动手,只能先剪出袁家的羽翼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是汝南袁氏最杰出的子弟之一,陛下所作所为,看似在维护袁家嫡子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则是削弱袁家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啊,终究是小瞧了袁家,等到本初掌控了冀州,皇权也奈何不了汝南袁氏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便是袁槐的自信所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为了保全汝南袁氏,他只能出此下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术正在府邸上养伤,听闻此事,惊喜地坐起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太好了!袁本初这个碍眼的家伙,终于要离开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接到任命的第三天,就带着人马出发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诡异的一点是,在袁绍的苦苦哀求下,刘辩竟然允许袁绍将西园八校兵马带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目的当然是支援冀州,平定冀州叛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河内一片糜烂,东郡也是如此,袁绍只能带着人马,穿过兖州,来到徐州进行补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徐州刺史陶谦热情地接待了袁绍,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军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陶谦性格刚直,有大志,曾经随皇甫嵩平叛西凉,又随着张温征讨韩遂、边章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,更是大破黄巾,镇守一方,可以说是战功赫赫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似乎拿了陶谦太多东西,袁绍非常不好意思,便道: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陶刺史何不遣使入京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陶谦有所感,与麾下谋士王朗、赵昱商议,二人都建议陶谦派遣使者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思忖一番后,陶谦派遣出身徐州四大家族的糜竺入洛阳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糜竺为人谦逊有礼,雍容大方,有徐州君子之称。他代表刺史陶谦,向刘辩表达了臣服以及忠心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交谈后,刘辩认为糜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便挽留他在洛阳为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糜竺笑着婉拒了,祖业不可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颇为遗憾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贾诩一眼就看出来刘辩的心思,只不过他没有胆子揭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哪里是看上了糜竺的为人,分明是贪图他的家产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糜家世代为徐州富商,养有僮仆、食客近万人,资产上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世风日下的大汉,有钱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如意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看在陶谦献上三万金的份上,刘辩拜陶谦为安东将军,封溧阳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众多野心勃勃的刺史、州牧当中,陶谦无疑做出了一个表率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虽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并州刺史张杨和冀州牧刘虞,向朝廷表达了忠心,但是陶谦的忠心还是值得称赞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陶谦提出的,表王朗为会稽太守,刘辩签了一个大大的“允”字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糜竺带着贡品以及钱财而来,回去的时候,也算是满载而归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陶谦非常高兴,亲自送袁绍到青州边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从青州渡河,直奔冀州渤海郡而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一到渤海郡,他就开始整顿吏治,将手中的权力全部夺回来,凭借的就是手中的一万五千大军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冀州牧韩馥派人请援,袁绍拒绝了,称要等待时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到了12月份,刘辩百忙之中,将贾诩、荀攸唤来,吩咐了一件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便是刘辩酝酿很久的“招贤令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汉人才很多,刘辩又没有时间去探访,只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,玩一场大的游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汉朝,实行的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,称为察举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即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,再向中央推举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简单地说,陶谦举王朗为茂才,拜治中从事,后来又推荐他到会稽为官,就是这么一个道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一开始还很好用,可是现在,各个州郡的长官,恨不得把贤才留给自己用,又如何会向刘辩推荐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陶谦算是比较善良的例子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刘辩只能另辟蹊径,也就是“招贤令”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让人才自己到洛阳来仕官,不必通过州郡的长官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,及果勇不顾,临敌力战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若文俗之吏,高才异质,或堪为将守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贾诩读完《招贤令》,总算是明白什么一回事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今洛阳已经稳定,但是忠于刘辩的英才,还是太少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必须增添新鲜了血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招贤令简直妙啊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少拍马屁。”刘辩没好气地道,“不管是世家,还是寒门,只要是贤才,朕都要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遵命!”贾诩和荀攸齐声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这件事你二人亲自把关,若是有贤才与朕失之交臂,那么为尔等是问,”刘辩嘱咐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请放心,臣一定会亲自筛选。”贾诩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点点头,转而对荀攸道:“公达,颖川多名士,你亲自回颖川一趟,朕要将颖川贤才,收入囊中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是陛下!”荀攸作揖行礼,神色非常激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颖川是他的故乡,如果能够拉故乡一把,是他的荣幸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仅如此,通过这件事,颖川荀家的名望,将更上一层楼,成为颖川第一世家也不是什么难事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是大机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记住了,是所有颖川贤才。”刘辩不厌其烦地叮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到了一月份,刘辩的《求贤令》在周边郡县广为传播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广招天下贤才,不论出身,只问贤能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无疑打断了世家对察举制的垄断,反响非常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人会不长眼阻挡刘辩前进的步伐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是不满还是有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其中就包括太傅袁槐,这一次他真是憋不住了,前去找太尉杨彪商议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太傅为何忧虑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这是断我们世家的根基啊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依老夫看,没这么严重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杨彪依旧咸鱼一样,不管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是除了杨彪,袁槐还能找谁当盟友呢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司徒王允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还是司空皇甫嵩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全都是刘辩的人,就算他们不满,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,也绝对不会拖后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都是人精,拎得清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袁槐为什么要站出来,上窜下跳,当然是为了世家领袖的地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什么都不做,将不会有人继续支持,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
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