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二章 税收

更新时间:2025-03-31 09:09作者:吹九醒阅读量:3
    近年来,关中各郡县已经完成了玉米、红薯的推广种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粮食产量暴增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这也导致了,百姓种植冬麦的积极性不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官员的劝说下,百姓这才勉强完成了耕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冬麦一般在八九月间种植,明年春天收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与玉米、地瓜的种植,并不冲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难道是百姓不够勤劳吗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也并非全对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关中百姓大都经历过战乱,深知粮食的重要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家家户户都有屯粮的习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地窖储存法,并不会导致地瓜腐烂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问题来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百姓不愿意种植冬麦呢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和“地力”有关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良田之所以称为良田,就是因为土地肥沃,每年都可以种植农作物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有的田地,有时候需要隔年种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否则一年辛苦下来,产量极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跟没种一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老农之间,都有一种说法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让土地“歇一歇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当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有化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现代化农业,缺不了化肥,否则产量上不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弄出化肥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他下令推广农家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草木灰和动物粪便等等,勉强维持了种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玉米和地瓜不需要太好的土地,虽然会影响产量,但问题不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按照以往的征税方式,都是由各地税吏,四处征纳谷米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粮食就是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其中就涉及到称量和运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耗时很久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俸禄都进行了改革,这收税的方式,也该改一改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少帝刘辩下旨,着大司农和三公共同拟定新的田税法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并且丈量土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决定先在司隶实施,再逐渐扩散到各州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年,百姓疯狂开荒,不少山头都出现了“田地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玉米和地瓜都是旱种,所以山头也有合适的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秉着百姓都吃不饱的缘由,刘辩没有对这些土地下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说,这些新扩充出来的土地,是不需要交税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是几年过去了,百姓丰衣足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不对这些土地征税,朝廷将会损失一大笔钱财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且,一旦长时间不收税,以后再想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廷肯定会见识到,什么叫穷山恶水出刁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哪怕司隶的百姓,也不是个个都好说话,都怀着感激之心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已经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以少收一点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不能不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依照新的田税法,各地官府将会丈量新的税收田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记录在册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然,好处也是有的,只要种植超过三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土地就归农户所有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刘辩给农户的福利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为了避免恶意开荒,此次土地丈量后,朝廷将会发放田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往后新增加的土地,朝廷将不会承认私人开荒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除非官府组织大规模开荒,将会有新的政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私人开荒最不靠谱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一些人为了土地,可以不择手段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比如说焚烧林地,或者将田地开垦在大河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焚林的危害就不必说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每年的洪水淹地,朝廷救不救援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进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此次田税改革的意义就在于此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从今往后,朝廷除了按照比例收取所出作物,还可以收取赀财作为田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以前的收税,就是田地里产什么,都会拿出三成,甚至更高缴纳赋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是由农田的肥沃程度划分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有人就会问了,这和强盗有什么区别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错,官府就是合法的强盗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尤其在乱世之中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有田地的百姓还能活命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有田地的百姓,只能当流民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流民,就是无家可归之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随时有可能饿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灵帝时期,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瘟疫,再加上黄巾之乱等等,人口锐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剩下的百姓,也都在造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现在刘辩好不容易稳定了局势,当然不会再次逼迫百姓去造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廷屡屡通过调控粮价,将其维持在所有人都接受的程度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进一步稳定了社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按照新税制,田税直接降低到十税一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也就是十分之一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果农作物大面积欠收,朝廷也会派遣官员进行认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确认此事真实后,将会继续按照十税一进行纳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相当于减税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果是天灾人祸,甚至会完全减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相对于之前三成以上的纳税,这点根本不算什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农人还会非常感激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重新丈量土地后,以及土地产量大增,朝廷的税收,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增加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两利的局面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棉花、桑蚕等经济作物,直接按照商税标准来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按照成交价,收取商人的商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农人所需要缴纳的税,藏在价格之中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贸易,必须在朝廷设立的交易所完成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果没有交易员在场,交易不成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至于交易员会不会串通商人压低交易额,这就涉及贪赃枉法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私下买卖,就是偷税漏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逮着就是倾家荡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不喜欢因为这些小事杀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要么流放,要么做好穷三代的准备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一人违法,穷三代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严重就流放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事实证明,贪官污吏根本不怕杀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够狠辣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结果贪官污吏还是一大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屡禁不止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拟定新的田税法,降低了朝廷征税的繁琐程度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再者就是鼓励百姓多劳多得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农人越勤快,收获越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都是经过战乱的,他们深知稳定不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在历年,税吏往往会多征收一些粮食,都是超出赋税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是贪赃枉法吗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并非如此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们怕收不足赋税,被责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为粮食在运送之时,往往会出现损耗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入仓重量不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每当称量谷米时,常常会稍微多收些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百姓们怨声载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是在规则之外收取,百姓当然不乐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是折算成钱币,那就方便多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直接缴纳钱币,税吏直接清点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粮食的定价,会按照当年的价格变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算嫌弃朝廷定价太高,完全可以继续缴纳粮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就非常灵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对税吏的要求提高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打算在闲暇时,命天下税吏入各州治所学习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老师,当然是从朝廷派遣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具体的规则,还需要大司农和相关官员研究研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会时刻关注此事。
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