雁门太守张燕拥兵自重,并州刺史张杨不能统领全州。<br /> 在这种情况下,刘辩当然不放心,只能让他们挪窝。<br /> 如今并州一片荒凉,需要大刀阔斧改革、发展。<br /> 张杨明显没有这样的能力。<br /> 于是,刘辩于太原郡,下令张燕、张杨前来觐见。<br /> 必须谈一谈,给臣子一个尊重!<br /> 刘辩对于提拔人才,只有一个要求,能者居上。<br /> 庸者下。<br /> 当初任命张杨,不仅是为了安抚人心,他也是最合适的人选。<br /> 现在合适的人变得不合适了,刘辩不会惯着任何人。<br /> 刘辩给了半个月的时间!<br />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,转眼十天。<br /> 在这十天的时间内,刘辩也没有闲着。<br /> 他浪荡各县,看似什么都没有做,但实际上,他却是密切关注并州百姓的生活,以及雁门、上党两地的守军变动。<br /> 张郃、吕布二将率领一半的骑兵向西进军,剿灭一些中小部落,收复五原等郡。<br /> 唯有赵云留下,统帅大军保护刘辩。<br /> 这些小战役不需要刘辩操心,权当给吕布、张郃散心了。<br /> 匈奴强盛的时候,并州只有三郡之地在朝廷的掌控之中。<br /> 雁门郡、太原郡和上党郡。<br /> 现在于夫罗战死,匈奴彻底溃败,刘辩没有理由不收复失地。<br /> 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<br /> 这些天来,刘辩也在考察并州官员的政绩。<br /> 决定着并州大小事务的文武官员,全都在考察之中。<br /> 其中王允的侄儿,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凌和王晨颇有贤名。<br /> 如今的太原郡,政务就是由王凌主持。<br /> 而在军事上,则由他的哥哥王晨充当“大将”。<br /> 于夫罗攻略太原郡的时候,各地都没有防备,导致一瞬间糜烂。<br /> 王凌有勇有谋,一直固守一县,至今未被攻破。<br /> 王家家丁全部上了城墙,子弟多有战死者。<br /> 不夸张地说,王凌给朝廷,给刘辩,争取了一丝颜面。<br /> 也正因为如此,这些天观察的结果让刘辩心生感慨。<br /> 世家治理地方,也有其独到之处的。<br /> 但凡能成为一县之长,没有一点本事是不成的。<br /> 比如临危站出来的王凌,就将如今的太原郡安排得井井有条。<br /> 提拔为太守绰绰有余!<br /> 安抚难民的工作,王凌接手后,也没有爆发矛盾。<br /> 是一位贤才!<br /> 而相较之下,更为出彩的王晨,也深得刘辩的心。<br /> 明明是习文之人,在关键时刻却能拔剑站出来保家卫国。<br /> 经过刘辩仔细的观察,他发现王晨或许并不是读书的料子,武艺也是平平无奇。<br /> 但是赤胆忠心,足以令他脱颖而出。<br /> 更何况,王晨做事非常谨慎认真,就算匈奴退去,他仍然坚持安排斥候探查,日夜不停。<br /> 刘辩率军入城,王晨更是再三甄别,丝毫没有怠慢之心。<br /> 更令人欣慰的是,在兄弟二人的率领下,祁县保存完整,百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。<br /> 当刘辩出现的时候,能够听到城内带着希望的欢呼。<br /> 哪怕深陷苦地,大汉百姓也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!<br /> 他们可以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。<br /> 他们坚信着,朝廷不会放弃他们,刘辩不会放弃他们。<br /> 张杨做不到这一点,他没有给并州百姓带来财富,也没有带来安全感。<br /> 刘辩并非不念旧情,只是他必须回馈并州百姓的信赖!<br /> 说起来,这段时间里,王晨也发动过一次袭击匈奴后续兵马的战事。<br /> 效果微乎其微,最终没能顺利地劫杀,反而折损了些许兵力。<br /> 比起张杨来说,表现得更加果敢。<br /> 当然,在观察的刘辩也注意到了张杨的优点。<br /> 也就是他经历了一次失败后,就稳扎稳打,根本没有想过出击,只是被动地防守。<br /> 勉强稳住了形势。<br /> 俗话说,久守必失。<br /> 若不是刘辩率军来援,张杨恐怕早就崩溃了。<br /> 一旦匈奴搜刮了上党郡的财富,转道至太原郡、雁门郡等比较开阔的地带,刘辩想要剿灭他们,根本不可能了。<br /> 上党郡四面环山,是最好的牢笼。<br /> 而且在刘辩下达文书的时候,张杨也胆怯不敢出战。<br /> 这就是严重的过失。<br /> 刘辩相信,哪怕是防守,也要学会防守反击,敌人才不会轻视。<br /> 不过就算如此,即便张杨并不能使刘辩完全满意。<br /> 但刘辩仍然没有放弃他,他依旧选择信任。<br /> 因此,当张杨第一个来到祁县的时候,刘辩亲自出去迎接了他。<br /> “臣,张杨,参见陛下!”<br /> 张杨风尘仆仆,哪怕身为武将,他脸上也挂满了憔悴。<br /> 身子骨消受不了!<br /> 最主要还是焦虑不安。<br /> “此次作战,朕对你并非很满意,身为刺史,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职责。”<br /> “臣,知罪!”<br /> 张杨先是承认了自己的过错,随后道:“陛下,若是雁门太守张燕能助我一臂之力,并州也不至于如此。”<br /> “张燕有张燕的问题,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?”刘辩神色淡漠。<br /> 张杨长叹一口气,娓娓道来。<br /> 什么不该贪功冒进,直接放弃太原郡,固守上党郡就好了……<br /> 听得刘辩直摇头。<br /> 并州刺史,多大的官啊!<br /> 在州牧没有设立之前,刺史就是一州长官,位高权重。<br /> 若是眼里只有一郡一县,你为什么不去当太守呢?<br /> 当然,其中也有刘辩的问题,为了遏制张杨的势力,刘辩将张燕安排在了雁门郡。<br /> 双方互相制约。<br /> 但是战时不会合作,也就太愚蠢了。<br /> 这并非是张杨一个人的问题,还有张燕!<br /> 刘辩看问题非常透彻,他是不可能有错的。<br /> 因为他是大汉天子!<br /> 天底下权势最重的人!<br /> “回洛阳吧,并州这个苦地方,交给其他人打理。你意下如何?”<br /> 面对刘辩的询问,张杨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。<br /> 唯有默认!<br /> 刘辩封张杨为晋阳侯,束之高阁。<br /> 张杨也算成为刘辩一朝的功勋一代了,至少荣华富贵不成问题。<br /> 相比较朝廷其他官员,张杨好歹在刘辩那里混了一个眼熟。<br /> 并州剩下的,就只有张燕的问题了。<br /> 前身为黑山黄巾,曾经接受过灵帝的册封招安。<br /> 张燕现在更是拥兵近十万!<br /> 此人的态度,将决定着并州的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