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八章 凉州的变化

更新时间:2025-03-31 09:09作者:吹九醒阅读量:4
    时至198年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上元节的盛会仍然在持续着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洛阳勋贵的购买力依旧不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廷财源滚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惩罚了王允后,果然很多人都闭嘴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西域商会的利益,得到了保障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刘辩并没有因此得罪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为第一批前往西域的商会,包括大汉几乎全部的顶级世家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杨彪、王允、曹操、袁绍、韦端等人的家族都有参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也是间接保障了他们的利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们拥护刘辩还来不及,又怎么会容忍其他人兴风作浪呢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些迟疑的家族,终究还是因此付出了代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为了开路,袁绍并没有等上元节结束,而是返回了武威郡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说实话,武威姑臧已经不适合成为凉州的州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距离西域太远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敦煌郡的位置最合适,但又太荒凉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与袁绍探讨过这个问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惜没有能够解决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在西域设“府”,必须加快进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过刘辩打算等到贸易通道稳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汉需要西域的具体情报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前往的西域的商队规模,相当于一次尝试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廷进兵西域需要耗费,以及注意什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宝贵的记录,在史书中就有记载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是时代在变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不可能按照史书的记载,就直接出兵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简单地举例,从洛阳行军在敦煌,速度再快,也需要半月之久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途中还会遇到各种情况,一个月内能抵达,就算不错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若是行军到西域呢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其中钱粮水源的补给,也是需要一次次尝试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将商队的规模空隙在两三万,意义就在于此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由于是商队,能够自给自足,不需要朝廷支付什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此心中有数以后,朝廷建立西域长史府,或者西域都护府什么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若是遇到反抗,朝廷也能积极出兵平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商队的意义所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河西之地,是凉州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水源充足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土壤不仅适合放牧,也适合作为耕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当初匈奴人拼死守着这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经过多次战争,软硬兼施,大汉才得以统治这片土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提前回凉州,就是为了打通一条通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沿途有很多羌人在放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要是这些羌人不知死活,袭击了商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罪过就大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么多家族,他也不敢全部得罪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更何况商队里还有皇室的队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羌人各部落依旧垂涎河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过袁绍按照刘辩的策略,修建了城镇,以及贸易点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规定每个月的一号以及十五号为赶集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六成的羌人,都住进了城镇中,渐渐地视为他们的家园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有了归属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要做的,就是召集各部落首领,进行训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此时的姑臧城,重兵驻扎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城内驻扎着都督华雄统帅的三万铁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越来越多的商人已经派人到姑臧,探听商情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为丝绸之路,不是简单地从洛阳购买商品到西域贩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买卖是一路上都进行的事情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凉州相当于第一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州治姑臧无疑是最繁华的地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谁都知道,不久以后,朝廷、皇室与各大家族的商队,将会经过姑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会带来巨大的商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踩点就很重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姑臧这个在大汉并不出名的城池,也会因此更加繁荣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趁着这个机会,袁绍不遗余力地收拢羌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借此淡化当年平定凉州所造成的杀戮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羌人都有一股狠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随着袁绍征召了一支又一支羌人部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们逐渐改观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男儿都在为大汉而战,部落里的妇孺还能造反不成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毕竟因为一次次屠杀,仍有许多老羌人对大汉抱有不同程度的敌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,凉州已经逐渐强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朝廷积威甚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纵使有人心中不满,也不敢挑衅大汉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,羌人也逐渐有了资产,他们舍不得放弃现有的一切,继续造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羌人造反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是当他们有了资产,有了固定的聚集地呢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造反,就要付出代价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袁绍所要做的,就是想方设法,化解这段恩怨,让羌人心向朝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其实这一点,在姑臧城内,已经可以看到变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为羌人也开始参与到贸易中来,并且获得了利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姑臧城内,甚至有羌人开设店铺,售卖羌人的土特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们个个都会讲汉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流通货币,也逐渐以五铢钱为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很明显的变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羌人中的贵族,他们也逐渐放弃了之前五花八门的皮袄,而是穿上了丝绸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尝试像汉人那样打扮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袁绍的努力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然,点子来自刘辩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一种文化输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很奇怪的一点就是,明明凉州已经纳入朝廷统治这么多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羌人还是如此桀骜不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得出一个重要的观点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穷能让羌人变得凶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地步,那么他最害怕的,就是动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更让袁绍感到高兴的是,羌人似乎很容易就接受了“马政”这样的纳税方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如果能够养马为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们更不愿意耕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过或许十几年,乃至几十年后,羌人将不复存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取而代之的,则是大汉的分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然了,这是以后的事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相信,终有一日,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,会认可大汉的统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一次,袁绍直接邀请了几乎所有部族的族长,“庆祝新年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虽然晚了一点,但还是有价值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是羌人的热情并不高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这不是他们的节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想要有新年,首先要确立历法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羌人的文化,并没有这么发达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他们只是跟着乐呵乐呵罢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说到底,文化的入侵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过当袁绍提出,不久后将会有一支商队前来凉州贸易的时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有羌人头领都震惊了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支商队,足足三万人这么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袁绍的本意很清楚,就是让羌人们准备好贸易的物资,并且强调一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保证商队的安全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谁敢动手劫掠,袁绍就敢拿谁开刀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种平等的贸易,完全建立在大汉的强大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说到讲规矩,没哪个国家比得过大汉。

热门评论